Saturday, 22 December 2018

聯儲局的動作對我們的影响


1219日美國聯儲局宣佈加息0.25%, 並發表了會後聲明。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鮑威爾在記者會一邊講話, 美股一直在跌。聯儲局議息的前一天至後一天的這三天, 1994-2014以來只要議息會議有記者會的基本上美股股價上升, 而今次郤為什麼不一樣?



源於分歧

答案就是聯儲局對利率的處理與市場的意見有分歧!  聯儲局稱以數据為基礎作出決定, 認為經濟狀況良好可以繼續加息, 明年再加兩次。而市場希望明年只加一次息就好了; 君不見貿易糾紛, 歐洲政治混亂, 新興市場經躋活力消退, 油價大跌嗎 ?

聯儲局當天發表的經濟預測數據, 2018 2019 GDP 都較九月份會議時下調了, 但並不是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Recession),  所以他們都認為可以加息。但是在加息設想下, 他們同時預測GDP 逐年下降, 這顯得加息有那麼必要嗎 ?  再者, 聯儲局的縮表行動仍將繼續,不斷減持手上的國債和MBS,  這個收縮貨幣的行動相當於加息了。


中美貿易戰正在蛻變, 由關稅戰進化為科技之爭。關稅戰令美國物價上漲, 對國內經濟不利; 所以美國部署與中國談判以取銷額外增加的關稅, 而採取別的手段 (1) 壓制中國科技發展及 (2) 增加美國企業在華的市佔率為目標。中美的磨擦將從不同方位產生:  華為事件, 起訴中國網絡攻擊, 中企財務報告不清晰, 政府對企業的補助等等…, 是一場持久戰。雖然現時來評估得失唯時尚早, 但是對美國經濟必定有負面的影响。 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對立也有類似的情況。

美國聯邦快遞公司FedEx 1218日發出下調未來盈利預測的消息, 股價下跌並引起分析注意到當其它國家的經濟患上感冒, 美國能幸免不被傳染嗎 ?  看來真金白的市場反應比聯儲局的官員超前。 

美國拉開的另一個戰場是油價, 油價大跌的連鎖反應在2015-2016年已很清楚, 股市承壓, 油企的高負債被拋售。低油價減低通漲, 但跌得太低對金融業也不利。低通漲預期, 聯儲局其實可以考慮不加息。



美國加息拉開了美息與其它貨幣的息差, 這是導致美元偏強的基調。但投資者憂慮聯儲局的錯誤行動將導致經濟轉為更不濟, 美國股市在分歧的矛盾下難以看多。


聯儲局的Put

打從格林斯班起, 聯儲局就被分析員稱有個 Fed’s Put, 聯儲局的看跌期權。每當有危機時聯儲局就會出手減息救市, 就如給股市送一個看跌期權 (Put), 股市又怎會跌得下去。聯儲局送的看跌期權與我們中港市場所談及的央行出手托底的意思雷同。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鮑威爾在會後的發言並不鴿”, 市場看不到聯儲局會送個Put來托市 (起碼目前不會) 便不會貿然冒險, 因而選擇先沽貨為上。

聯儲局沒有搞錯,美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會進入衰退。投資市場也沒有搞錯,美國經濟有可能被外圍影响而轉差。但是否會進入經濟衰退郤很難說, 原因是變數太多; 例如: 美國可能推出第二期的稅務優惠。聯儲局要看到經濟真的有問題才會出手, 所以今天我們看不到Fed’s Put的身影; 而股票市場炒的是對未來的估算。


危與機

資金流出美國股市是否會流入新興市場和中港股市? 這個沒有必然性, 因為資金不笨。首先, 若美股大跌其他市場很難獨善其身的。另外, 資金流向那個市場既要該市作場是價值洼地, 同時亦需要當地政府/央行的政策配合支持, 是否送市場一個Put 增強了該市場的風險承擔能力。投資者應注重本地市場的政府在宏觀經濟上的政策動向及力度, 而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侯外資流入。中港股市的確有上述兩項條件, 對外資有吸引力, 不過中美貿易磨擦仍在風口浪尖上, 投資者仍緊慎對待。

地球上沒有不救市的政府只是能力問題和取向而矣。因脫歐及其它因素影响, 英國在今年推出資助中小零售商的計劃; 美國政府向大豆農民發放特別援助金等例子很多。1221日傳來了騰訊遊戲穫審批的消息, 騰訊股價上升帶動港股回升。

同樣是在1221, 紐約聯儲局銀行的約翰威廉斯在接受CNBC訪問時說:
"We are listening, there are risks to that outlook that maybe the economy will slow further,"
"What we're going to be doing going into next year is re-assessing our views on the economy, listening to not only markets but everybody that we talk to, looking at all the data and being ready to reassess and re-evaluate our views,"
終於聯儲局對於與市場的分歧作出正面的回應, 道指即時反彈300! 因為市場知道聯儲局的看跌期權在未來仍然可能存在; 然後回到基本面的考量去, 美股又在即市走低了。

2019
的投資環境會繼續變幻無窮, 波瀾壯闊。


Wednesday, 3 October 2018

美國制造業是生是死?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制造業的就業人數由2000年開始急跌, 目前的就業人口巳回到1941年的水平。美國有上千萬份制造業職位消失了, 這樣的情況不令美國人震驚才怪!


無巧不成書, 中國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 開啟了建設世界工廠之旅, 中國商品出口美國快速增長, 於是成為一眾指責中國搶去美國工人飯碗的主力軍。


民粹思維

於是美國各路人馬紛紛出來發表高見。 一類對中國不友善的認為中國選定行業, 然後使用強迫技術轉讓、商業間諜、電腦犯罪等手段取得外國的技術, 並提供財政資助, 令其能以低價搶佔市場, 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從稍為高一點的角度, 就可以看得出美國不單是提高了從中國的進口、而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大力增加進口, 而且增速還高於由中國進口的。也許這就是美國不只是對中國打貿易戰的理由吧。  當然美國極可能懷疑全世界在偷和騙他們的科技, 那些被偷的企業, 怎麼不出來投訴? 

中國從美國引進的一些技術,都是你情我願的交易,而且很多還是美國公司主動找上門來推銷技術的, 例如IBM, AMD, Westinghouse 等。其中,還不乏在出售技術中玩釣魚工程,或者是出售的技術各種坑,以及高價兜售淘汰的二流技術的情況。轉讓技術有時侯是為了縛定市場標準、為佔領市場舖路。

無論如何, 這明顯充滿民粹主義色彩的思維是沒法使人們真正了解美國的工業實況。


經濟分析

另一邊的代表有聯儲局作為把脈美國經濟的機構, 從美國的內部來分析, 指出美國制造業本質上是很強的。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在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 制造業的產出會受到經濟週期的影响, 例如2008年金融風暴下美國的制造業產出有所減弱, 但總體上仍然在上升。而關鍵的是在美國制造業人口減少的趨勢下產出不減反增, 就是很好地說明了美國制造業的生產率 (productivity) 很好的。

另外, 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  制造業企業在資本開支上的力度是很大的。結合兩個方面可以說明美國企業投資於制造業上, 利用科技令企業不需要這麼多員工下來提高生產。

美國國會辦公室在今年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審視美國制造在環球競爭中的狀况, 把目標放在美國制造業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上。受限於各國的統計數字, 報告只能對部份國家作比較, 但這不妨礙反映出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人口都是在下降而生產力在提升的長期趨勢, 印証了聯儲局的分析。



聯儲局的這份分析是由制造業的一個總體來看, 也是就是看整個森林。制造業的成長主力原來是集中於電腦及電子產品 (含半導體) 的分部。經濟學家蘇珊•霍士曼的分析指出了美國制造業裡的朝陽行業!

美國企業選擇了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的低價努動力, 創造出環球供應鏈而從中穫益良多。但這樣對美國工人是一個沖突, 他們必須學習新的技能適應新的工作。俄亥俄州的代頓市 (Dayton) 的汽車上工人因為通用汽車在2008年聖誕節兩天前把工廠關了而全體失業。他們的工資是35美元時薪, 通用在墨西哥去只須要付5美元的工資。直至2016年福耀玻璃來到這裡投資辦廠后工人們才重新有工作, 他們的工資就降到15美元; 然而在2017年的投票中, 福耀玻璃的工人否決了加入工會UAW因為他們更珍惜目前的工作。

美國的制造業生產力強大, 企業都往高技術領域邁進、同時亦不斷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在轉變的過情中丟隊的主要是美國的制造業工人, 顯然這是美國國內的社會問題。


未來的工作

一個在廠裡的駕駛員是一名制造業的工人, 若工廠改為與他以合約的形式來為工廠拉貨、在政府統計上他便被定義為服務業的一員。同樣一個廠的研發部門屬於制造業, 而一個沒有工廠的R&D團隊則被統計成服務業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分界越發模糊, 正如法國的Pierre Veltz 所言, 工業/服務業已是一個過時的區分。美國制造業工作岗位縮減時, 服務業的工作快速增長。

美國的顧問公司、研究機構、甚至華爾街的大行都不斷提出技術革新會不斷取替及改變人們的工作, 美國政府須要對面對轉變的工人提供支援, 協助他們掌握新的技能。下圖中, 辦公室管理(Office & Administration) 和生產制造(Production) 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推測到2026年美國工作崗位流失最多的兩個領域。

但為何美國如此看重制造業? 哈佛大學教授於2012年在HBR發表題為  “Just How Important Is Manufacturing?”一文清楚指出制造業的本質並不是單調重覆的工作已矣,而是創新的基礎。先進的工藝讓企業學習、研發和進步, 對美國經濟發展致關重要。


戰雲

剛談妥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議 (USMCA), 其中細節是美國政府替企業作主, 不惜提高成本也要墨西哥提高部份汽車零部件工人的工薪。這政府要保護失業工人來了, 慣他們比教育他們新技能簡單多了; 因為這些都是選民。而另一個角度, 美國汽車零部件是複雜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 能讓美國工業產品增值。

美國在貿易戰中看來是有意對供應鏈從新規劃, 要絕對的美國優先和絕對的美國領導地位。 所以美國政府當然不會要勞動力密集的工作, 而是要高增值的工業, 如汽車業在美國增加生產。

另一方面美國則必須抑制中國的成長及搶佔高端制造業的份額。從此推論, 美國將長期向中國制造業施壓, 連帶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壓力。中國方面的處理方法, 短期措施包括財政及貨幣政策的調節, 長遠來說必要繼續推進早前訂立的2025規劃並加大電腦及半導體電子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提高工業技術、抗衡美國。

中美兩國都非常著重制造業,  現在中國在高端制造業各方面仍大落後於美國, 但美國絕不掉以輕心、處處提防著。相信美國政府的取向是深思熟慮的和長遠的; 只是特朗普接任總統職位後、行事較激進及飄忽。


參考:

https://research.stlouisfed.org/publications/economic-synopses/2018/03/02/heres-why-u-s-manufacturing-is-fundamentally-strong/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magazine/2018/02/19/us-manufacturing-vs-china-threat-still-exists/

https://www.pbs.org/video/left-behind-america-tkmile/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FOW_Reskilling_Revolution.pdf

https://www.bls.gov/iag/tgs/iag31-33.htm

https://hbr.org/2012/02/just-how-important-is-manufact


Sunday, 29 July 2018

Soybean 大豆愛作戰!

今年7月6日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 美國向中國進口的34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中方即時反制, 向美國進口商品也徵收25%關稅, 大豆Soybean包括其中。中方要把對手打痛、好讓美方盡快收手; 因為中國是全球大豆最大入口國, 而美國出口的大豆60%是輸往中國的。


貿易戰槍聲一響, 美國大豆價格迅速滑落; 從5月24日的高點$10.54 /蒲式耳(bushel)下跌至7月16日的$8.21, 跌了22%, 幾乎把美國新增的關稅都跌去了。


還記得一艘運載美國大豆的貨船在新關稅生效前趕往中國港囗、可惜晚了一步的故事; 其實在之前雖然大豆價格在國內仍是低迷, 進口商已積極屯貨備戰, 大連港已大量增加了大豆的存貨。另一方面、中方亦可以向巴西、阿根廷等增加訂單, 所以美國大豆價格下跌仍是符合邏輯。


美國大豆價格下跌後, 便宜的美國貨引起市場新的變化: 
1.  中國以外的國家發現美國大豆很便宜, 而且巴西亦將沒有太多產能供應中國以外地區。
2.  美國農民將會把部份田地轉為生產粟米 (Corn), 以減少影響。當然粟米產量上升亦將會壓低粟米價格。
3.  因農場大豆及粟米的生意環境變化, 有望使農地租金下降、幫補一下農戶。
於是美國大豆價格有輕微回升, 7月27日為$8.825的。

美國農業部(USDA) 的每周公佈顯示, 7月13-19日荷蘭增加了143,000公頓的採購, 佔該周美國訂貨量的26%。歐盟心中有數、這只是美國大豆跌價之故。故此在與特朗普談判時, 面對美方要求開放農產品市場, 容克就只能提一下大豆了; 而且他的意思是這裡或許是個機會、但歐盟是無法指定企業往那裡進囗、買多少的。特朗普在會後農民說: 他拉來一個大客戶! 這說法並不正確。

因為中國以往買的很大量, 歐洲能增購美國的大豆數量不可能很多, 是無法彌補中方的數額的。那麼美國大豆價格何去何從, 可以從大豆期貨市場來分析一下。



今年3月2日及4月30日的美國大豆期貨 (CBOT市場) 價格[1] 都是很接近的、呈現一個遠期下降的趨勢; 那是由於市場預期美國大豆來年豐收。美國農業部是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 監察全球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全球天氣預報、各國政經對農業生產影響, 全球的產、銷、存都是每周監看的。USDA每月發放各種美國農作物的收成率 (Yield) 預測; 所發放的信息是美國的供應與去年持平[2] ; 那期貨價格自然看跌了。

貿易戰起、大豆價格已大跌, 除了上述的市場變化使美國大豆價回升外, 7月27日的期貨曲線來看, 遠期價格的上升亦反映了投資者對中美貿易戰和解抱有希望。另一方面, 美國一些農業經濟學者認為大豆價起碼要有$11美農才不致虧損, 大豆價格不太可能長期維持低價。

過去多年來, 美國大豆都有好收成, 價格一路向下走, 已令美農很不爽; 如今貿易戰下, 使他們更是苦不堪言。但是巴西同樣是連續六年大收! 在全球供應充裕下, 美國大豆價翻身談何容易? 要看天了。

目前美國大豆的價格大約比巴西的便宜20% - 22%, 再加上由美國運來的運輸費較由巴西來的低, 就差不多吸收了25%關稅對中方的影響。在價格下來後, 中方將會繼續從美國進口大豆, 數量上可能減少2%-10%左右。特朗普一手將美農的利潤打掉, 無怪乎又要向農民發補貼了。

說明:本圖是$/公噸為計價單位, 綠色=巴西價, 啡色=美國價

巴西在南半球, 美國在北半球; 兩國的農作物有天然的收成期差異。路透社制作以下的圖表表明十一月至三月是美國大豆出口中國的高峰期, 可能對大豆價格的壓力有些少緩減但估計不大, 因為中國進口商已屯了很多貨。若然USDA在八月份提示美國及巴西產出有機會走高, 美國大豆的價格可能再受衝擊。縱合來看, 美國大豆價格在未來十二個月很可能維持在$7.5 - $10之間。


從大豆價格的發展, 可以觀察到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互相依賴情度非常高; 增加關稅並不會由賣方完全承擔。替代越多、加關稅才更有效打擊對方;  美國進口中國的產品很大部份很難在一兩年內找到其它地區的充足供應, 所以關稅的大部份仍將會由美方買家付擔。

特朗普認為中國及其它國家在貿易上佔了美國便宜幾十年, 難道以往美國的經貿官員、總統都是笨蛋? 一直以來美國的低進口關稅政策只為美國利益而設, 並不是為了中國、加拿大、歐盟…. 。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是支持企業走進世界各國, 盡量佔據當地高市場份額。



參考:
[1] https://www.cmegroup.com/trading/agricultural/grain-and-oilseed/soybean_quotes_globex.html
[2] http://usda.mannlib.cornell.edu/usda/current/OCS/OCS-07-16-2018.pdf

Thursday, 26 July 2018

鐵塔公司 (788) : 路遙知馬力

市場消息指,內地三大電訊商合資持股的中國鐵塔(0788)國際配售獲超額認購,歐美路演機構投資者一票難求。為甚麼這麼熱?

由$中國移動(00941)、中國聯通(00762)及中國電信(00728)三大通信運營商合資成立的中國鐵塔,實際上是三家公司把他們的通訊塔都交出來合組(注入)而成, 然後共享。


“站均租戶數” 是甚麼概念 ? 

鐵塔公司的業務方式是逐個通訊塔出租的, 通信運營商按租用多少付費。由於三家通信運營商在合資成立的中國鐵塔已各有自己的塔, 特別在城鎮地區的覆蓋重覆性會很高。合資後只會考慮補充接收不良地區的塔, 不需要大量增加租金支出。故此2017年底, 鐵塔公司的站均租戶數為1.43; 招股書中預期將於2022年12月31日上升至1.72, 這是基於4G網絡覆蓋及基站密度仍有提升的空間。

假若日後要投建5G網, 那些通訊塔就會是站均租戶數爲3。可見新建設的使用率會大大提高。一個塔越多人租利潤越好。例如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包括29.6公裡的橋梁、6.7公裡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與橋梁的東西人工島。廣東鐵塔公司在信息連接上,除了橋梁、隧道安裝了應急求助通信電話外,還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通信運營商的公共通信網絡; 通信設施100%共享,總體投資成本相比傳統模式下降了66%。


租金怎麼定價?

鐵塔公司定出每個塔的基準價格, 然後按地區及租戶數調節收費。簡化的定價如下: 

 
新建鐵塔的共享折扣: 兩家共享 優惠40%, 三家共享 優惠50%; 那相當於: 一個用戶便有3,132元毛利, 兩個用戶一起租便有3,758元, 而三家都來租用就有4,698 元。
存量鐵塔:  兩家共享 優惠40%(錨定用戶優惠45%), 三家共享 優惠50%(錨定用戶優惠55%)。一個站的租戶越多利潤越好。


新業務的發展

一般在戶外(包括樓頂)看到的天線都稱為”宏站”, 而市內街燈之類的小型站是稱為”微站”; 還有那些在樓宇分層內、大型場館、隧道內的應用。微站是對宏站訊號覆蓋的補全讓接收無死角。鐵塔公司在2016年開始微站和其它應用的生意。現時宏站占營業入收入96%, 新業務只是剛起步前景非常大。


相較於2G/3G/4G,5G使用的是更高的頻段, 因而單個基站覆蓋的範圍將會變小, 這意味著相同覆蓋面積下, 5G的基站數量將會比4G更多。新的5G信號不是依靠相隔很遠的信號塔,而是來自鄰裡和商業區平均相隔500英尺的小型設備,且大部分設備都在路燈或電線杆上,其容器尺寸往往和冰箱大小差不多。想要保證5G高速率和廣覆蓋需求,5G基站的數量可能是4G的2-3倍。


投資角度

鐵塔公司以成本價提10% - 15% 作為毛利潤, 再給予共享優惠, 基本上對三家營運商的收費是合理的。而公司則同時利用共享站提高資產效率來提升收入, 實屬明智的安排。因為長遠發展, 新建的各種站均為共享的, 這比現有的塔站的站均租戶要高、公司利潤亦會不斷上升。如果只是著眼現在的收入水平來評估對公司的估值是有所欠缺了。

“站均租戶數”和”租戶總數”仍是投資者評估鐵塔公司發展的重要指標。

Friday, 13 July 2018

歲寶百貨(312)如何應戰新零售

歲寶百貨控股(中國)有限公司 (0312.HK) 經營19家百貨店, 14家位於深圳、三家位於汕尾及一家位於長沙。公司6月19日公告稱,已與盒馬科技就盒馬鮮生超市訂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於2018年7月1日起兩年內,分三階段將歲寶超市改造成盒馬鮮生超市。

深圳的12間選定歲寶超市將停止業務經營,而相關區域將租賃予盒馬科技以經營盒馬鮮生超市。盒馬科技將自2018年7月1日起就使用歲寶物業相關區域向集團支付租賃付款。其餘的由歲寶百貨繼續經營。


此外,作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一部分,盒馬科技與深圳歲寶達成共識,將共同探索開發小區新零售解決方案。

歲寶百貨創立於1995年,並於2010年在香港上市, 一直專注經營百貨業及超市。在面對行業的競爭和壓力下, 努力求變。2012年11月,歲寶在深圳福田區卓越In Town開設了第一家SMART精品超市,以高端細分市場為服務對像,並引入歐美、日韓、港台、東南亞各地的產品。2017年於深圳福田區開設益田店, 採納Plaza Shirble概念把大部分的空間已分配予不同的零售商, 並設立自有之麵包店品牌 3.3麵包店於其中。

業績到2016似乎到了天花板,  2017年的業績下跌5%。努力變陣之下提升毛利率, 使盈利增長。而到了今年毅然決定與阿裡合作、放棄自己經營的超市, 究其原因是生意實在難做。

歲寶百貨有327,445平方米的經營面積, 2017年營收13.25億元, 相當於每平方米4,048元。未扣減租金支出的經營溢利有每平方米565.5元。從年報及公司相關材料分析、計算出公司所付出的平均租金為每平方米的¥823.5/年*; 經營溢利不足以支付租金。而歲寶百貨在2017年仍錄得盈利, 原因在於有約53%* 經營面積是自有物業, 不用付租金。

既然業務賺錢還及不上租金, 這樣經營下去的確不化算。現在歲寶百貨把場地租予盒馬科技, 回報提高了, 釋放了所擁有的物業價值、對投資者利好。零售業就是看每平方米經營業面積的銷售金額、租金、及毛利, 然後就是管控存貨水平。歲寶百貨一方面借助盒馬鮮生的市場吸引力, 為他的百貨業提高人流, 將來或可借力阿裡的網上銷售擴大對社區的零售服務與營銷; 另一方面又有穩定的租金收入。

12家超市改為盒馬鮮生超市所佔用面積多少, 有多少是歲寶百貨所有物業都不知道; 於是假設歲寶百貨把所有自持物業出租, 而租用的地方繼續營運, 則2017年的盈利會調高; 每股盈利由¥0.02 升至¥0.05!平均租金每平方米¥823.5/年就是每平方米¥2.26/天, 雖然每個店的租金差異很大, 這個平均租價應該在市場價範園內。

比較香港上市的收租股市盈率,  參差也很大:
                                     P/E
1997 九龍倉置業            9.85
14         希慎興業          12.48
87001 匯賢產業信託         12.26
823         領展房產基金            3.45
405    越秀房產信託基金    9.09

以每股盈利¥0.05計, 考慮與盒馬科技未來的合作前景預期, 建議HK$0.72 為目前合理估值 (預期PE = 12x)。 如果歲寶百貨能給作一個更大增長的商業計劃, 突破目前的每方平米盈利天花板, 那時估值必會提高; 然而目前歲寶百貨亦可能發展成為收租股, 估值就視乎未來的股息政策。

PE 股價HK$
9        0.54
9.5        0.57
10        0.60
11        0.66
12        0.72
13        0.78
14        0.84
15        0.90
 
對阿裡巴巴來說, 直接進入現有市場是簡單快捷的。盒馬科技為阿裡巴巴的間接全資擁有附屬公司,主要從事零售業務。根據盒馬科技提供的資料,其可在30分鐘內於盒馬店鋪三公裡範圍內向客戶交付網上訂單,並提供移動應用程式,讓消費者在瀏覽店鋪時了解產品及購物。過去的兩年時間裡,盒馬鮮生已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9個城市開設35家門店、生意火爆。歲寶百貨各店已經營多年, 能為盒馬科技提供社區消費的大數據。


* 採用歲寶百貨公開資料推算

Monday, 9 July 2018

香港的公共年金計劃: 無肉吃

香港的公共年金計劃終於落地, 現在開始接受市民登記認購。值不值得買成為大眾市民斟酌重點。

政府年金(Annuity)是市民, 申購人必級年滿65歲, 一次過存入款項 (最高上限是一百萬港元) , 參加者每月收到固定的收入一直到死亡, 也就是終身可以收到這份年金。年金計劃設有保証期, 在保証期內、每月返錢、兌、會返還參加者投入資金的105%, 那即是說, 投保人只是分批取回自己的錢而矣。年金公司很安全,而投保人的回報率很低。保証期內就算投保人身故、所餘金額都會付給其後人。

真正對投保人吸引的是保証期後的年金會一直支付到他去世。計算回報只需用 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便可以。我們用以下例子來分析:
  “母親83歲, 投1百萬元,每月收$7,420, 保證期142月”
每年收$89,040, 本利歸還,  不論母親94歲之前那天離世,都確定會收回1,053,640元。用IRR 計算年回報率,只係0.88%。唉!

如果阿媽長命富貴,94 歲後仍徤在,超越保質期,例如可以活到98, IRR 年回報率便升到4.5%。媽媽要同年金計劃鬥長命,越長越著數。

我們簡化月付計劃,以年度來計算,  母親生命越長, 收到年金越多, 回率報就越高。(註: 簡化的按年來算的IRR與按月IRR年化率有少許差別, 本文只為提供參考用)


好了, 我們可以與買彙豐股票(0005.HK) 收息比較: 滙豐息率現在是5.4%, 一百萬港元買13,600股,假如息唔變,每年每股$3.875, 一年收入$53,754,  收入較比年金少。但不論母親那年離世,13,600 股的滙豐股票仍在。假如股價永不變,回報率總是5.4% 左右,相當於股息率dividend yield.  如果要每年收入等於政府年金,便要尋找8釐以上的股票。


重點係,年金係派本派利。所以每年支付貌似很多, 因為大部分係投保人你自己的本錢。年紀較輕的投保人、他們的保証期較長, 而每年所收年金亦相對減少, 基本上就是收回自己所投的105%, 沒有驚喜。年金到保証期完結時, 其價值為零, 因為年金實質上是一個逆按偈。年金保証部分,等於買樓做按偈,只是角色倒轉咗, 投保人成為借出資金的角色。供樓係每月供息+還本, 到期按偈貸款mortgage loan 歸零。若買股票,持有13,600 股HSBC, 可能到時股價飛天。除非倒閉,股價不會$0。

保証期內的年金回報率實際上是按備利率, 可以用網上的買房按偈計算機不斷猜差按偈息率便會找到與年金保証期相同的年期。


買政府年金的好處有:
1 老媽對投資的都不明白,股票不知怎樣買,你告訴她存錢入政府那裡,政府每月給你發錢到你百年歸老,將來我不孝無錢養你也都不用怕。其實是叫老人家不要感到負累我們。
2 交易對手風險最低, 因為是政府的。
3 派錢派到身故,餘生有保障, 保險公司做不到。

政府年金每月派錢直至保證期完,個計劃便沒有錢; 等於你借錢給政府,政府在保証期連本帶利還給你。如果你仍在生,恭喜你中奬啦。政府送錢給你過世。不過很明顯, 與計劃鬥長命並非個人意志所能左右。

可惜政府年金的息囗太低,今天供樓利率少於1釐,完全不可能。用政府出的人口生命表、100個83歲女仕、到94歲那年,只剩下40人。母親要多活五年至99歲命去享受有5%回報, 機會實在不高。

反過來, 從年金公司的角度來看, 年長人士的生存率下降, 保証期後仍要支付的年金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少。今天100位83歲的女士, 15年後98歲可能只剩下18人。年金公司只需為每位83歲投保的女士於保証期過後,準備$10萬5千元便可, 這相當於投保人所投的10%。IRR 計算的回報率是2.13%, 對年金公司的投資團隊來說、絕數稱得上是最輕鬆的工作。  年金公司沒有壓力,我們何來回報?


去黃大仙為媽媽求簽祈福,然後投政府年金吧; 或者買入穩健收息股自制年金, 打敗年金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香港年金計劃 https://www.hkmca.hk/files/small_banner/2/HKMC_Annuity_Plan_Product_Brochure_Chi_Final.pdf
2.  香港人口生命表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16072017XXXXB0100.pdf

Thursday, 5 July 2018

中美貿易衝突的探討


中美貿易戰已箭在弦上這場糾紛將不可能輕易就過去的, 我們必須對這其作進一步的探對和認識。
 

對比八十年代的日本

1985922日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5個工業發達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於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會晤簽署了廣場協議; 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兌日元滙率由 250 大升至106

美國對來自日本的汽車、芯片等徵收懲罰性關稅, 最後豐田、本田等相繼在美國設廠以避開高關稅。

美國當年不僅是要讓日元大升, 而且更迫使日本開放本地市場; 而之前的日本市場非常封閉。但是進入日本的美國企業都水土不服, 最後都發展為掛著美國國旗的日本公司, 經營運作都獨立於美國總部以外。例如, 看看Yahoo 日本就清楚了。

三十多年後, 與美國有巨額貿易赤字的國家換上了中國。但中國與日本當年的情況不同; 首先、中美貿易差額雖然多達四千五百億美元, 但心水清的經濟學家把中國在供應鏈上的數字對銷後, 發現對美國的貿易盈餘只有二千多億美元, 較表面上的最目少很多[1]

其次、中國對外資企業來投資大力支持。現在美企在中國的業務高達1,800億美元, 在華企業包括: Nike, GM, 3M, Starbucks, 等很多大企業, 他們都是掛著美國國旗, 實實在在的美企; 他們不用出口, 直接在中國生產。

結合以上兩點來看、美國在與華貿易中並沒有吃大虧。然而中國企業在美國設廠的都少至可以忽略的地步; 這與中國出囗貨物種類有很大關係。

廣場協議后, 日元大幅升值, 出口的產品變得貴了。日本的財富因匯率而增加了、於是日本企業開始出海去買資產, 不停的買買買。而中國的情況很不同、美國在過去的十年一直不停地向中國施壓要推高人民幣的滙價, 人民幣在這個背景下不可能被低估太多的; 過去幾年, 中國企業就已發力向外併購。現在人民幣滙率是基於人民币一籃子計價方式, 不再只是與美元線在一起, 當美元對各國貨币走強, 人民幣會適度走弱令人民幣面對全球顯現穩定中性。現在美國政府已沒有評論人民幣匯率的聲音。除非中國央行人為大力干預滙市, 人民幣走向仍以美元兌其它貨幣前進, 貿易擵擦演變為貨幣戰的機會不大。

美國在對華貿易上並不輸蝕、還可以借力貿易令中國多買美債, 何樂不為? 人民幣滙率的爭議也減輕了,  美國的失業率亦很低 (4%以下), 那為何還會挑起貿易戰的火頭?  問題在於 (A) 美國對關稅的態度及 (B) 對中國增強工業科技的介心。


關稅的作用

為什麼美國的進口關稅比別的國家?  美國入口的商品主要是本國沒有興趣生產的東西、如果進口關稅訂高了消費者所要付的價格就貴了, 所以美國就沒有必要將關稅提高。其他國家則提高進口關稅使外國貨不致太便宜, 保護本國企業的成長。

以往美國不在乎其他國家的關稅, 因為美國的產品你都做不出來。那個時期美國給予一些國家最優惠國代遇, 彰顯他的大國地位, 是貿易援助的時代; 現在美國不断提出貿易公平的口號。這個全球第一強國改變了國家方向從貿易施惠到斤斤計较, 表示他們正感到壓力和不安; 國家安全成為最好的用詞。

民粹主義之魂總是縈繞在每個族群的深處等待被喚醒, 這次吹鷄哨子的召集人是特朗普。特朗普經歷過八十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保衛戰, 現在輪到他來詮釋公平貿易了。

奧巴馬政府採取軍事及經濟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圍堵中國, 特朗普政府延續針對中國的政策但採取新的手段, 因此這次的中美貿易糾紛看來不易擺平。


中國制造2025

七年后中國的高科技和工業生產水平就會超越美國嗎?  這實在是不可能的 (不是看扁中國而是實事求事)。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 是一個提高自身的目標, 並沒有提出要超越歐美。美國, 日本和歐洲的科技及工業技術都一直在進步; 中國在勞動成本上漲的大趨勢下、只能不斷提高技能, 把人力活移出國外。

特朗普政府視中國制造2025”為競爭,  並加上
 a.
中國強迫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和
 b.
盜取知識産權
 c.
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三項項以說明中國的惡意競爭。中美之間的關係立馬變得更複雜!  德國大眾汽車主在1978年便來中國合資生產汽車, 40年過去了, 按道理要看的看了要量的都量了, 可是中國企業沒制造出優秀的汽車發動機來。真正的發展來自科技的內化、掌握而不是模仿就可以。貿易戰是打壓中國制造2025的手段。

中美都活在這國際分工的供應鏈內、誰也不能沒有了對方。供應鏈有兩個特性藉得關注: 1. 供應鏈有自我優化 (Optimization) 的能力, 2. 供應鏈是動態 (Dynamic)的。供應鏈內的每個成員並不是有特權的, 能留在鏈上的靠的是實力。若市場上有更優秀的企業出現, 他將會取代現存的企業。所以供應鏈成員的動態是其優化的來源, 是市場力量的體現。
 

中國企業的強項在生產加工,  而歐美的企業一方面掌握上游的核心原材料/零部件, 產品設計, 下游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 還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設備。故此中國企業一直在賺小錢; 要擺脫當前的困局中國企業要向上游進發, 但這相當於向歐美企業挑戰。雖然成功的不多,但每次成功都給整市場帶來衝擊。例如: 電動車電池, 光伏太陽能板, 風電發電機等, 中國企業在得到政府的保貼下成功突圍, 把價格打成白菜價。原來歐美的企業長時間投入研究開發, 掌握了技術, 卻發現利潤被消失了,他們在供應鏈中的角色被取代了; 自然很不滿。若然沒有中國制造, 很多產品將仍會很昂貴而未能普及利民。

假如你有一匹好馬, 你當然會培養他訓練他, 使他成為冠軍; 然而你養馬的鄰居卻很可能不想你這樣做。


供應鏈分析

聯想電腦雖然曾嘗試在不同的產品領域發展, 但終歸是維持著本身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位置、沒有逾越。華為卻很不同, 在每個發展的領域都在追求向上突破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位置。因此美國政府對他們有很不一樣的態度。美國對中國企業的禁制只有刺激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向垂直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方向邁進。
 

中國企業要改變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角色絕非易事, 必須在科研上下大力氣。政府的支援應傾向於基礎科學研究從而減少直接向企業補貼, 加強大學與企業的合作, 讓企業在市場中磨練。深化開放改革的路應該是刺激個人、企業、市場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並增強社會的容錯能力。

美國對中國施壓亦有可能失算。當在中國設廠生產的企業企圖把生產轉移至東南空地區時、他們漸漸發現當地勞動力數量比國內少, 容易飽和而使工資急漲, 基礎配套不足, 很難離開幾個大城市, 發展有局限。當然他們也會發現中國工人優秀的一面。除了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工人的能力也令美國企業無法擺脫中國, 在供應鏈的自動優化過程中發現中國企業及工人的優勢。

615日美國政府宣報對中國入口的總值五百億美元的貨品徵收25%重稅, 其中三百四十億將於七月六日起實施; 中國則提出了相同金額的反制。這種禮尚往來的角力將很大可能延續幾回、加深雙方互相制裁力度。然後中國可以取銷由七月六日起對美國產品的新增關稅及限制, 鼓勵美國企業來中國做生意。因為中國要開放、要吸引全世界來合作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提高進口關稅只是增加了國內用戶的負擔, 不會改變中企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角色。一個包容和開放的中國將令美國政府難以招架。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包括中國和美國, 可以包攬整個供應鏈、做到完全不假外求的。




[1]  https://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8-03-18/big-u-s-china-trade-deficit-is-smaller-than-it-app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