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August 2021

碧桂園 分析

 與恆大相比,碧桂園(HK:02007)從2016年至2020年的物業開發翻了2.97倍更勝恆大的2.3倍,2021年上半年在建及巳落成待售的合計金額高達15,579億元,高於恆大的14,063億元。



在高速拓展鞏固龍頭地位和市場份額的戰略下,碧桂園靠的是購房者的預付資金。過去10年,其合同負債(即客戶預付)佔物業開發的比例為56%,2021年上半年是61%。這顯得碧桂園的高增長有相當的保障。銀行貨款、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及可換股債都用上了,補足了物業開發上所需的九成的資金(2021年上半年是88%)。



碧桂園對上游合作及施工企業的欠款(應付帳款)原來一直很低,但是由2017年開始上升,於2020年達到¥6,011億元,去年及今年上半年開始控制下來,現在是¥5,636億元,降了6%。目前這個應付帳款佔開發物業的47%!龍湖的這個比率才25%。


應付帳款的拉升源於從2016年起應收帳款的快速擴大。在應收款項中,因客戶購買物業所産生的未付款是很少的;主要來源是合營及聯營公司的款項,還有一部份是土地競買及其他保証金方面的。這些款項是免息無扺押的,可以視之為公司支援合營及聯營公司的資金。碧桂園的附屬公司除了房地産開發及建築外,就是酒店經營、農牧業、機器人研發及相關服務。這很大可能導效碧桂園至今仍然踩著一條紅線。


綜合分析,
資金需求:物業開發+合聯營企業支援;

資金來源:有息貸款+客戶預付+向上游欠款;

有息貸款於2019年達峰後巳在積極控制,碧桂園若要消減最後一條紅線必要審慎處理合營和聯營公司的項目。



今年上半年的物業開發金額與去年底持平,這是否意味著碧桂園要調降增長的步伐?現在仍是未知數。由於開發物業與銷售交付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若碧桂園對開發減速,應不會有影響一兩年內的利潤。



Saturday 28 August 2021

龍湖集團分析

 當恆大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時,龍湖(HK:00960)就坐在清涼的三條綠線上籌劃增長。



從龍湖的物業開發(在建及未售)金額來看,2016年是¥1,514億,到2020年已升至¥3,222億,增長2.6倍!恆大同期則是由¥6,586上升至¥15,457億,增長1.1倍。行業巨頭都在加大力度擴張,龍湖也不例外。雖然龍湖的物業開發規模比恆大小一個級,但高增長仍是事實,很難談得上以自有資金來達至這樣的高增長。龍湖用的是下游的資金。


房地産的[合約負債]基本上就是客戶的預付款,即地産商賣樓花穫得資金來蓋房子;龍湖的擴展之路就是主要靠客戶的預付款來支撐。過往十年平均下來,客戶預付便佔物業開發金額的53%,2020年是51%,這令龍湖的資金運作輕鬆得多。有息負債及客戶預付兩項合起來,基本上滿足了物業開發九成以上的資金需求;而且有息貸款也就是物業開發所雷資金的一半,財務上比較安全。




2020年龍湖對計築和施工單位的應付款項佔物業開發的25%,而恆大的比率卻高達59%。恆大的困局在於客戶的預付比率偏低,2018, 2019, 2020客戶預付佔開發物業投入金額只有17%, 10%,13%。恆大的有息貸款(包括銀行貸款,債券,境外美元債券)由2018年起便已沒有增加,一直在滾動維持水平;到2020年,貸款及客戶預付合起來只有閞陵物業的64%,缺口很大,於是資金需求便轉移到上游的施工單位上去,直至如今上游承受不了。



不過龍湖在控制有息貸款,亦逐步把應付帳款比例提高了。2016年時該比例還只是15%,而現在已是25%。


龍湖目前發展策略以佈局站城市的地鐵站為主,發展TOD 項目對銷售有保證,樓花也容易做;但擴展的步伐必需謹慎。

Sunday 8 August 2021

恆大集團 分析

 風眼中的恆大(3333.HK)公布今年1-7月累積銷售金額4,005億元。這是一個驚人的表現,如果沒有目前的困難,今年全年收入必定在6,500億之上!恆大的物業銷售收入由2015年的1,264億增長至2020年的4.945億,擴張的力速很猛。



現金流的困局


要令公司收入上升必需建更多的樓房,建房要時間的。2020年恆大在開發中的就有12,300億元,而且這是以成本計的。相比5,700億的銷售的確是更驚人的規模。


考慮到今年在開發的物業大部份放在明年或後年出售,把開發中物業的金額向前移一年與收入配對,然後計算出售的比例,即今年收入除以去年開發。很明顯,出售比率已由以往的69%下降到42%!以下兩幅圖,一幅是今年銷售與去年開發成本對比,另一幅是今年銷售與兩年前的開發做比較。




在追求高增長的策略下,在建的比銷售出去的多是必然現像,但是恆大這個步伐跨得似乎太大了!2019年疫情沖擊下都沒有做調整減慢新項目投産的速度,卻把自身的資金都套牢了。過高的應付款會讓供應鏈的合作商吃不消。


2020年恆大在開發中及已峻工待售的成本價金額為1萬4千億元,這是恆大主要的資金需求。而恆大的融資現金來源有兩大支柱:借款和應付款。借款包括銀行貸款、國內發債,在香港發的美元債(優先票據)、可換股債,這些是要付利息的借貸。應付款主要是未付給合作方如施工單位的款項和應付票據,應付賬一般不計利息。這兩項加起來,在2020年有1萬5千多億元。資金需求及資金來源是比配的,約九成的融入資金用於開發物業;恆大投的多元産業所涉及的現金流規模相對來看實在不高。



在建的太多,環境又不利,恆大衝萬億房企的決心卻沒有動搖。結果是減價促銷,毛利率下降。在三條紅綫的新監管下,恆大的應付款終於在2020年超過了借款1千1百億元達到8,292億元之巨,把供應鏈上的現金流拉得極其緊張。


土儲的價值


財報的數據顯示,開發物業的平均成本是這樣的:

土地成本 55%

建築費用 35%

融資成本 10%

假設恆大維持毛利率在24%,那麼土地成本佔銷售收入約35%。4千2百億元的土儲有可能換成1萬2千億的收入,如果把土地賣光是遠不足夠去還借款和應付款的。


留給恆大的路就是出售部份資産來盤活供應鏈,使生産可以繼續,銷售可以完成。但同時恆大必須減慢腳步。不論是否有白武士進場,恆大必須調整心態,飯得一囗一囗吃。



守住毛利率


估計恆大會在8月出台今年的半年財報,預測開發中物業的金額及應付款金額將會延續升勢。


在借款的路上,恆大不大可能提高銀行貸款水平,在國內發債早幾年已行不通,剩下的美元債通道如今又被評級機構下調至 CCC,很難發新債。要改善信貸評級,恆大需要把控銷售毛利率。毛利率過低,公司便無法承受更高的資金利息。這樣的情況下,恆大需要停止大折讓的減價售樓保持盈利能力。


總結


相信投資者更希望見到恆大在發展地産項目上減速。瘦身後盤活現金流繼續建築和銷售,這對全社會將是較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