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已箭在弦上, 這場糾紛將不可能輕易就過去的, 我們必須對這其作進一步的探對和認識。
對比八十年代的日本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5個工業發達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於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會晤簽署了廣場協議; 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兌日元滙率由 250 大升至106。
美國對來自日本的汽車、芯片等徵收懲罰性關稅, 最後豐田、本田等相繼在美國設廠以避開高關稅。
美國當年不僅是要讓日元大升, 而且更迫使日本開放本地市場; 而之前的日本市場非常封閉。但是進入日本的美國企業都水土不服, 最後都發展為掛著美國國旗的日本公司, 經營運作都獨立於美國總部以外。例如, 看看Yahoo 日本就清楚了。
三十多年後, 與美國有巨額貿易赤字的國家換上了中國。但中國與日本當年的情況不同; 首先、中美貿易差額雖然多達四千五百億美元, 但心水清的經濟學家把中國在供應鏈上的數字對銷後,
發現對美國的貿易盈餘只有二千多億美元, 較表面上的最目少很多[1]。
其次、中國對外資企業來投資大力支持。現在美企在中國的業務高達1,800億美元, 在華企業包括: Nike, GM, 3M, Starbucks, 等很多大企業, 他們都是掛著美國國旗, 實實在在的美企; 他們不用出口, 直接在中國生產。
結合以上兩點來看、美國在與華貿易中並沒有吃大虧。然而中國企業在美國設廠的都少至可以忽略的地步; 這與中國出囗貨物種類有很大關係。
廣場協議后, 日元大幅升值, 出口的產品變得貴了。日本的財富因匯率而增加了、於是日本企業開始出海去買資產, 不停的買買買。而中國的情況很不同、美國在過去的十年一直不停地向中國施壓要推高人民幣的滙價, 人民幣在這個背景下不可能被低估太多的; 過去幾年, 中國企業就已發力向外併購。現在人民幣滙率是基於人民币一籃子計價方式, 不再只是與美元線在一起, 當美元對各國貨币走強, 人民幣會適度走弱令人民幣面對全球顯現穩定中性。現在美國政府已沒有評論人民幣匯率的聲音。除非中國央行人為大力干預滙市, 人民幣走向仍以美元兌其它貨幣前進, 貿易擵擦演變為貨幣戰的機會不大。
美國在對華貿易上並不輸蝕、還可以借力貿易令中國多買美債, 何樂不為? 人民幣滙率的爭議也減輕了, 美國的失業率亦很低 (4%以下), 那為何還會挑起貿易戰的火頭? 問題在於
(A) 美國對關稅的態度及 (B) 對中國增強工業科技的介心。
關稅的作用
為什麼美國的進口關稅比別的國家? 美國入口的商品主要是本國沒有興趣生產的東西、如果進口關稅訂高了消費者所要付的價格就貴了, 所以美國就沒有必要將關稅提高。其他國家則提高進口關稅使外國貨不致太便宜, 保護本國企業的成長。
以往美國不在乎其他國家的關稅, 因為美國的產品你都做不出來。那個時期美國給予一些國家最優惠國代遇, 彰顯他的大國地位, 是貿易援助的時代; 現在美國不断提出貿易公平的口號。這個全球第一強國改變了國家方向從貿易施惠到斤斤計较, 表示他們正感到壓力和不安; 國家安全成為最好的用詞。
民粹主義之魂總是縈繞在每個族群的深處等待被喚醒,
這次吹鷄哨子的召集人是特朗普。特朗普經歷過八十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保衛戰, 現在輪到他來詮釋公平貿易了。
奧巴馬政府採取軍事及經濟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圍堵中國,
特朗普政府延續針對中國的政策但採取新的手段, 因此這次的中美貿易糾紛看來不易擺平。
中國制造2025
七年后中國的高科技和工業生產水平就會超越美國嗎? 這實在是不可能的 (不是看扁中國而是實事求事)。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 是一個提高自身的目標, 並沒有提出要超越歐美。美國, 日本和歐洲的科技及工業技術都一直在進步; 中國在勞動成本上漲的大趨勢下、只能不斷提高技能, 把人力活移出國外。
特朗普政府視”中國制造2025”為競爭, 並加上
a. 中國強迫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和
b. 盜取知識産權
c. 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三項項以說明中國的惡意競爭。中美之間的關係立馬變得更複雜! 德國大眾汽車主在1978年便來中國合資生產汽車, 40年過去了, 按道理要看的看了要量的都量了, 可是中國企業沒制造出優秀的汽車發動機來。真正的發展來自科技的內化、掌握而不是模仿就可以。貿易戰是打壓中國制造2025的手段。
七年后中國的高科技和工業生產水平就會超越美國嗎? 這實在是不可能的 (不是看扁中國而是實事求事)。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 是一個提高自身的目標, 並沒有提出要超越歐美。美國, 日本和歐洲的科技及工業技術都一直在進步; 中國在勞動成本上漲的大趨勢下、只能不斷提高技能, 把人力活移出國外。
特朗普政府視”中國制造2025”為競爭, 並加上
a. 中國強迫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和
b. 盜取知識産權
c. 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三項項以說明中國的惡意競爭。中美之間的關係立馬變得更複雜! 德國大眾汽車主在1978年便來中國合資生產汽車, 40年過去了, 按道理要看的看了要量的都量了, 可是中國企業沒制造出優秀的汽車發動機來。真正的發展來自科技的內化、掌握而不是模仿就可以。貿易戰是打壓中國制造2025的手段。
中美都活在這國際分工的供應鏈內、誰也不能沒有了對方。供應鏈有兩個特性藉得關注: 1. 供應鏈有自我優化 (Optimization) 的能力, 2. 供應鏈是動態 (Dynamic)的。供應鏈內的每個成員並不是有特權的, 能留在鏈上的靠的是實力。若市場上有更優秀的企業出現, 他將會取代現存的企業。所以供應鏈成員的動態是其優化的來源, 是市場力量的體現。
中國企業的強項在生產加工, 而歐美的企業一方面掌握上游的核心原材料/零部件, 產品設計, 下游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 還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設備。故此中國企業一直在賺小錢; 要擺脫當前的困局中國企業要向上游進發, 但這相當於向歐美企業挑戰。雖然成功的不多,但每次成功都給整市場帶來衝擊。例如: 電動車電池,
光伏太陽能板, 風電發電機等, 中國企業在得到政府的保貼下成功突圍, 把價格打成白菜價。原來歐美的企業長時間投入研究開發, 掌握了技術,
卻發現利潤被消失了,他們在供應鏈中的角色被取代了; 自然很不滿。若然沒有中國制造, 很多產品將仍會很昂貴而未能普及利民。
假如你有一匹好馬, 你當然會培養他訓練他, 使他成為冠軍; 然而你養馬的鄰居卻很可能不想你這樣做。
假如你有一匹好馬, 你當然會培養他訓練他, 使他成為冠軍; 然而你養馬的鄰居卻很可能不想你這樣做。
供應鏈分析
聯想電腦雖然曾嘗試在不同的產品領域發展, 但終歸是維持著本身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位置、沒有逾越。華為卻很不同, 在每個發展的領域都在追求向上突破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位置。因此美國政府對他們有很不一樣的態度。美國對中國企業的禁制只有刺激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向垂直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方向邁進。
中國企業要改變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角色絕非易事, 必須在科研上下大力氣。政府的支援應傾向於基礎科學研究從而減少直接向企業補貼, 加強大學與企業的合作, 讓企業在市場中磨練。深化開放改革的路應該是刺激個人、企業、市場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並增強社會的容錯能力。
美國對中國施壓亦有可能失算。當在中國設廠生產的企業企圖把生產轉移至東南空地區時、他們漸漸發現當地勞動力數量比國內少, 容易飽和而使工資急漲, 基礎配套不足, 很難離開幾個大城市, 發展有局限。當然他們也會發現中國工人優秀的一面。除了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工人的能力也令美國企業無法擺脫中國, 在供應鏈的自動優化過程中發現中國企業及工人的優勢。
美國對中國施壓亦有可能失算。當在中國設廠生產的企業企圖把生產轉移至東南空地區時、他們漸漸發現當地勞動力數量比國內少, 容易飽和而使工資急漲, 基礎配套不足, 很難離開幾個大城市, 發展有局限。當然他們也會發現中國工人優秀的一面。除了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工人的能力也令美國企業無法擺脫中國, 在供應鏈的自動優化過程中發現中國企業及工人的優勢。
6月15日美國政府宣報對中國入口的總值五百億美元的貨品徵收25%重稅,
其中三百四十億將於七月六日起實施; 中國則提出了相同金額的反制。這種”禮尚往來”的角力將很大可能延續幾回、加深雙方互相制裁力度。然後中國可以取銷由七月六日起對美國產品的新增關稅及限制, 鼓勵美國企業來中國做生意。因為中國要開放、要吸引全世界來合作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提高進口關稅只是增加了國內用戶的負擔, 不會改變中企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角色。一個包容和開放的中國將令美國政府難以招架。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包括中國和美國, 可以包攬整個供應鏈、做到完全不假外求的。
[1]
https://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8-03-18/big-u-s-china-trade-deficit-is-smaller-than-it-appear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