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uly 2018

Soybean 大豆愛作戰!

今年7月6日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 美國向中國進口的34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中方即時反制, 向美國進口商品也徵收25%關稅, 大豆Soybean包括其中。中方要把對手打痛、好讓美方盡快收手; 因為中國是全球大豆最大入口國, 而美國出口的大豆60%是輸往中國的。


貿易戰槍聲一響, 美國大豆價格迅速滑落; 從5月24日的高點$10.54 /蒲式耳(bushel)下跌至7月16日的$8.21, 跌了22%, 幾乎把美國新增的關稅都跌去了。


還記得一艘運載美國大豆的貨船在新關稅生效前趕往中國港囗、可惜晚了一步的故事; 其實在之前雖然大豆價格在國內仍是低迷, 進口商已積極屯貨備戰, 大連港已大量增加了大豆的存貨。另一方面、中方亦可以向巴西、阿根廷等增加訂單, 所以美國大豆價格下跌仍是符合邏輯。


美國大豆價格下跌後, 便宜的美國貨引起市場新的變化: 
1.  中國以外的國家發現美國大豆很便宜, 而且巴西亦將沒有太多產能供應中國以外地區。
2.  美國農民將會把部份田地轉為生產粟米 (Corn), 以減少影響。當然粟米產量上升亦將會壓低粟米價格。
3.  因農場大豆及粟米的生意環境變化, 有望使農地租金下降、幫補一下農戶。
於是美國大豆價格有輕微回升, 7月27日為$8.825的。

美國農業部(USDA) 的每周公佈顯示, 7月13-19日荷蘭增加了143,000公頓的採購, 佔該周美國訂貨量的26%。歐盟心中有數、這只是美國大豆跌價之故。故此在與特朗普談判時, 面對美方要求開放農產品市場, 容克就只能提一下大豆了; 而且他的意思是這裡或許是個機會、但歐盟是無法指定企業往那裡進囗、買多少的。特朗普在會後農民說: 他拉來一個大客戶! 這說法並不正確。

因為中國以往買的很大量, 歐洲能增購美國的大豆數量不可能很多, 是無法彌補中方的數額的。那麼美國大豆價格何去何從, 可以從大豆期貨市場來分析一下。



今年3月2日及4月30日的美國大豆期貨 (CBOT市場) 價格[1] 都是很接近的、呈現一個遠期下降的趨勢; 那是由於市場預期美國大豆來年豐收。美國農業部是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 監察全球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全球天氣預報、各國政經對農業生產影響, 全球的產、銷、存都是每周監看的。USDA每月發放各種美國農作物的收成率 (Yield) 預測; 所發放的信息是美國的供應與去年持平[2] ; 那期貨價格自然看跌了。

貿易戰起、大豆價格已大跌, 除了上述的市場變化使美國大豆價回升外, 7月27日的期貨曲線來看, 遠期價格的上升亦反映了投資者對中美貿易戰和解抱有希望。另一方面, 美國一些農業經濟學者認為大豆價起碼要有$11美農才不致虧損, 大豆價格不太可能長期維持低價。

過去多年來, 美國大豆都有好收成, 價格一路向下走, 已令美農很不爽; 如今貿易戰下, 使他們更是苦不堪言。但是巴西同樣是連續六年大收! 在全球供應充裕下, 美國大豆價翻身談何容易? 要看天了。

目前美國大豆的價格大約比巴西的便宜20% - 22%, 再加上由美國運來的運輸費較由巴西來的低, 就差不多吸收了25%關稅對中方的影響。在價格下來後, 中方將會繼續從美國進口大豆, 數量上可能減少2%-10%左右。特朗普一手將美農的利潤打掉, 無怪乎又要向農民發補貼了。

說明:本圖是$/公噸為計價單位, 綠色=巴西價, 啡色=美國價

巴西在南半球, 美國在北半球; 兩國的農作物有天然的收成期差異。路透社制作以下的圖表表明十一月至三月是美國大豆出口中國的高峰期, 可能對大豆價格的壓力有些少緩減但估計不大, 因為中國進口商已屯了很多貨。若然USDA在八月份提示美國及巴西產出有機會走高, 美國大豆的價格可能再受衝擊。縱合來看, 美國大豆價格在未來十二個月很可能維持在$7.5 - $10之間。


從大豆價格的發展, 可以觀察到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互相依賴情度非常高; 增加關稅並不會由賣方完全承擔。替代越多、加關稅才更有效打擊對方;  美國進口中國的產品很大部份很難在一兩年內找到其它地區的充足供應, 所以關稅的大部份仍將會由美方買家付擔。

特朗普認為中國及其它國家在貿易上佔了美國便宜幾十年, 難道以往美國的經貿官員、總統都是笨蛋? 一直以來美國的低進口關稅政策只為美國利益而設, 並不是為了中國、加拿大、歐盟…. 。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是支持企業走進世界各國, 盡量佔據當地高市場份額。



參考:
[1] https://www.cmegroup.com/trading/agricultural/grain-and-oilseed/soybean_quotes_globex.html
[2] http://usda.mannlib.cornell.edu/usda/current/OCS/OCS-07-16-2018.pdf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