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6 March 2018

市場經濟與貿易磨擦

2017年歐盟和美國分別否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致使中國在WTO 的地位沒法按15年前加入該組織時所訂的條件而提升。 奧巴馬當總統時、美國已經提出中國控制價格和補貼國內工業, 傷害到美國的工業。市場經濟, Market Economy, 是怎麼回事? 

市場經濟的邏輯是價格由市場決定而非由政府來決定。那麼政府補貼就扭曲了市場的價格, 在進行貿易時對其他國家構成不利。然而政府補貼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 美國及歐洲各國都有向企業和社會提供補貼。

美國華盛頓郵報 2015年列出美國企業接受政府補助金額, 顯示出各個行業都有, 飛機,汽車電動車, 新能源, 半導體 等等。

2017年鴻海科技集團 (Foxconn) 宣報投資美國建廠, 將要提供3,000 個職位, 威斯康辛州州長給鴻海300億美元的獎勵計劃。 Teslar, FF等設廠生產電動車都有優惠政策。

打從1900年至起, 美國政府以多種形式協助國內能源行業的發展,其中包括: 稅務優惠, 稅務寛減, 津貼補助, 聯邦政府電力計劃, 貸款, 貸款擔保, 及研發經費支持等。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在2016為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109億美元的稅務優惠, 而能源效益率技術及電力傳送則得到27億美元的稅務優惠。能源部 (DOE) 則提供90億美元贊助R&D, 30億美元貸款和貸款擔保。

美國對農產品的長期補償更引起歐盟、巴西等向WTO投訴,  在2010年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付給農民的 (Farm Subsidy) 就有 154億美元, 在2016年有 172億美元.  美國農業部一年總共約花250億美元補貼農業。歐盟亦不遑多讓每年補貼600億歐元給農業。在歐盟成立前,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 巳於1962年起開始實施, 對農民提供資助 。

德國的情況也很有趣, 德國有一萬五千多家國企, 政府也參股了108家企業、另外非直接參股的有508家。政府控股德國鐵路100%, 德國電訊32%, 德國郵政21%.  德國的蓄儲銀行都是地區政府或及州政府擁有, 他們參與地區基建項目融資, 這有助德國聯邦政府平衡預算。

下薩克森(Lower Saxony)州政府有大眾汽車Volkswagen的股份,  為了不為外人佔有, 德國就在1960年通過了一條被稱為Volkswagen Law的法例, 投資者不論擁有多少大眾的股份投票權只能最多20%, 這樣Lower Saxony 政府便完全控制公司。這個狀況一直維持到2005年歐盟把德國告上法庭才改變, 俢改後Lower Saxony 政府有12.7%的股份但擁有20%的投票權。

英國在九十年代因政府開支大,入不敷支, 開始變賣家檔。 英國石油、英國電訊… 相繼把股份出售。  因為金融風暴後財困, 英國政府在2013-2015年間將皇家郵政 (Royal Mail) 私有化, 售出所有股份。英國衛報在2015年就報導英國政府對企業的隱匿的資助, 統計出2012-2103年度, 政府在稅收優惠及採購, 運輸, 能源等補貼上給企業的福利達到930億英鎊。


法國政府也有染指很多企業的股權。

挪威主權基金, 新加坡淡馬鍚, 阿布扎比投資局, 加拿大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 澳大利亞政府未來基金, 美國阿拉斯加永久基金…等等這些主權基金都是政府成立、擁有及運作的”國企”。他們財雄勢大、一般投資人如何能有他們般優惠的deals ?!

政府對企業的資助基本上是在培育本地的企業發展、穩定物價這兩大方針上下功夫, 不論那個國家都是如此。而主權基金就是為國家帶來財政收入而設; 例如淡馬鍚公司為新加坡政府供獻了50%以上的財政來源, 減輕了政府對稅收的依賴, 也為國家提供發展所需資金。國營企業是要承擔社會責任, 協助政府解決社會上的一些問題, 如保衛國有天然資源不落入外國手裡, 解決就業問題, 承擔特大投資風險, 為巨額基建或工業項目投資。

沒有一個國家不對本國企業提供援助和支持的, 只是形式因應本國國情而有所不同而矣; 同樣地對吸引外商來投資都有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究竟市場的格價是怎樣訂定的、恐怕沒有人可以說得清。中國是否市場經濟並非重點, 關鍵是這個議題巳淪為大國對中國在政經上角力的一張牌, 盡量拖慢中國制造對中國所產生的利益。這無他, 就是國際間的競爭。貿易磨擦總是存在, 各國都在算計如何在貿易中取得最大利益, 根本不管甚麼”市場經濟”。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以利益為重。

現時美國總統吹噓貿易戰, 可謂是向全球挑戰, 但美國經濟的體量很大, 他的行動必然會對全球帶來衝擊。大部份人都感覺特朗普只是拋出談判的籌碼, 美國是打不起國際贸易戰的。美國總統小布什, 2002320日正式启动“201条款”,對大部分進口鋼材征收8%-30%的進囗關税, 14種鋼鐵產品限额進囗。歐盟便對美國產品徵收重稅報復, 美國國內用鋼鐵的企業因成本上漲導致失去了24,000 個工作崗位。2003124日进口钢材关税終於要取消。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 中美贸易差額逐年擴大, 美國贸易逆差超過一半是來自中美貿易。中美贸易磨擦會不會惡化?





表面上看中國在狂賺美國的錢, 但其實很大部份利潤是歸於美國的企業的。另一部份是原材料的成本。中國正在把低端制造推到亞洲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去,  這是一個 經濟發展的過程。反觀美國是在後工業時代, 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美國制造業佔GDP比重長期縮減, 金融及專業服務業攀升, 產品進囗上升, 這同樣是一個 經濟發展的過程。






美國在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 如何吸收適合就業的人口的壓力很大。  GDP 推上去了但人均工資沒有跟上, 明顯地財富不均在惡化。要將美中贸易逆差利用增加關稅來壓縮並非治本之道, 只能是政治人物的拖延手段, 不會解決美國國內的問題。    

中美贸易磨擦總是存在, 還未有化解之道。中國持有11,5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中美贸易順差3,470 億美元, 相當於給美國三年的帳期; 美國企業由2000年至2016年累計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 於中國的資金有7,140億美元, 私營部門又把錢搬到中國去。中美之間就這樣在經貿上互相依存共生, 實質關係沒有改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