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位經濟學家名叫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789-1846),他雖非主流大家,但是他的主張卻一直被各國運用。當時英國工業發展遠超徳國,英國對外國的工業品施以高進口稅,對原材料只收低關稅。德國的工業落後,被英國貨打得很傷、國家就很窮。於是他提出現代化的三步曲:
第一步採用低關稅吸收資本,
第二步採用高進口關稅,限制進口扶值國家工業,
第三步是恢復自由貿易,不再用高關稅壁壘。
環看世界,不就是所有要發展的國家都用上這個方略嗎?英國工業革命後,德國工業化了,俄羅斯也工業化了。日本明治維新就是工業化,完全採用李斯特經濟學的第二步,但成功之後卻沒有前進至第三步,種下了麻煩。八十年代美國人認為日本人設置非關稅的進口障礙。
美國已經走出了李斯特的圈圈,用私營企業之名到別國去賺錢和為自己生産工業品發大財。但是眼看中國崛起竟然想從頭再來入伍工業制造,要工廠搬到美國,這裡有兩個動機:
1 供應鏈安全的考量,
2 因工業的落後帶來經濟落後。
這簡直是李斯特描述他當時的德國的擔憂。
西歐國家在二戰後都非常保守,以供應鏈安全為第一位。所以各國各自生産通訊設備、交通工具、芯片等。但這樣做的成本高、效率低,因為本國的市場太小。到九十年代逐漸解冰,在資本進入後不斷併賺,形成行業領頭企業不再以國家為界。
特朗普政府現在的舉措說明美國的不安全感已爆錶,要用高關稅去換工業發展。然而“再工業化”的後果將很可能重滔西歐覆轍:高成本低效益,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美國再工業化會削弱美國在國際供應鏈的實力,有可能再回不去;所以我們可以推理:美國企業要自我分裂,把在美業務與海外業務分割開來。例如美國工廠只供美國市場,海外市場在海外生產。
美國 [去工業化--再工業化--去工業化] 這樣的一個循環是否會出現、是否可持續,歷史上還未國家有如此經歷。美國總統仍在再工業化的推進上爭扎,帶來一場社會革命性的變化,美國社會上去工業化的穫益群業極力反抗。社會條件已經不能承受工業化發展,因為美國社會並不窮困,不是當年的德國無飯開,而且美國服務業經濟非常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