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定要脫歐嗎?
政府的行動在表明決心, 表明遵守公投結果, 別無選擇。而這樣等於告訴歐盟英國沒有談判的空間, 在對方任何條件下都得同意脫歐了。既然如此, 歐盟跟本上就佔了上風。要執行一件無有迴旋餘地的國際事情, 英國就得付出代價。
爭取主動成為英國談判的重要一步。英國要利用歐元區經濟的困難, 以歐英在商業上的合作互惠為吸引, 令歐盟不要開出強勢的條件。英國能如願嗎?
英國經濟在脫歐公投後的局面是英鎊大跌。以英鎊兌歐羅看, 6月23日公投前的滙價1.35, 公投後最低跌至1.11 (2016.11.01)然後回升至目前1.17 (2016.12.29), 跌了13%. 雖然英國當時的經濟較歐元區其它國家強, 但脫歐對英國意味著失去歐洲市場, 失去在歐洲的話語權, 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等的各種可能。而這些不確定性便由外滙市場率先反映。貨幣貶值, 英國將要面對的是一場輸入性的物價上漲。雖然目前未見嚴重、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居民必會感受到。政府公佈的進出口數字開始反映出問題來了, 英國進口的金額一路飆升, 進口成本在上漲, 但是出口金額郤一直呆滯, 同期間英國出口卻未見增加. 由此看來, 前景的不確性夾雜著滙價走弱而導致英國經濟的動力受影响, 英國面對歐元區仍是處於下風。
英國在經濟聯系上, 歐盟與非欧盟約各佔一半, 努力爭取中美印等國家的支持未必能替補脫歐之所失, 當今英國經濟興歐洲是唇齒相依。英國早巳過渡至後工業時代: 服務業佔GDP 80%, 建造業約6% , 農業佔1%, 制造業及其它只佔13%, 以服務業取代制造業, 換取受到保育與保護的環境。英國對歐洲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歐元區27個國家分担英國脫歐的沖擊, 影响可被分化開去, 每個國家承受的壓力比英國小很多。現時巳見到脫歐的英國金融業有被美國紐約取代的蹟像。
零售業績自2014起一直向上, 這是基於國民的收入在增加。那麼往後經濟压力若擴大, 由消費帶來的經濟增長可能受到考驗。
形勢上比人差, 英國唯有努力去克服困難, 英政府在新一年的預算案中增加基建開支來剌激經濟, 同時增加政府債務以支持其振興經濟的計劃。首相能夠对興建多艘新一代核動力潛艇馬上拍板, 卻不能強硬推HS2的高鐵項目上馬, 在英國的政制下還需一番周折。財政政策的效應都是比較慢的。推出減稅計劃, 給予企業稅務優惠或減免, 猶如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區, 將是英國另一行動策略。這些政策收效如何仍未知, 而英國內部分歧就由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擺了上枱, 英國還要應付國內的壓力, 統籌國會意見和應對法律訴訟。
為什麼英國要脫歐? 大致上可歸納為 1. 國家的自主, 2. 抗拒歐盟其他國民來工作生活, 這兩條都是歐盟不願接受的。英國對歐盟的脫歐談判目標是為脫歐後的英國爭取經貿市場條件及機會, 那明顯是選擇性的行為, 對歐盟來說並不討好是意料之中的了。於是有了Hard Brexit, Soft Brexit 的路線之議論。硬式脫歐就是以目的為本,不再計較經濟活動的地位。軟式就是尋找折衷的方案,例加挪威模式, 加拿大模型之類的妥協。回到為什麼英國要脫歐的基本問題上, Soft Brexit 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上述的两個脫歐原因是動不了的。
英國與歐洲各國的關連, 除了歐盟外, 在軍事防務上還有個由美國主導的北約NATO。英國爭取在北約中提高影响力, 但2017年美國新總統上任會如何發落北約, 還有待觀察。不過這亦是英國尋求美國支持的平台, 況且特朗普是支持英國脫歐的。
或者英國在談判中能夠得到更多利益, 更少付出, 便要等待歐元區的經濟政治方面出問題, 誠如孫子所言"先為不可勝, 而待敵之可勝"。法德在今年的選舉或對英國談判有所幫助, 當然若選舉結果未能改朝換代英國的運氣就差點了。
印度對英國來訪推銷貿易及投資並不顯示出很大的熱情, 主要在於英國對印度人自由來往英國有意見。英國對印度遊客仍未有免簽証安排, 這看來不是件艱辦的事。中國方面,若中美貿易戰升溫、將對中英及中歐的貿易與投資有利, 中國與英國將會是繼瀆推動自由貿易的主力。
英國得對脫歐付出代價, 問題只是代價有多大。英鎊未有擺脫弱勢的動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